浓
香
味
飘
千
里
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
以绿茶、红茶为代表的尤溪茶叶,曾经“养在深山人未识”,而今已走出山门,声名斐然,被称作“尤溪双骄”。 活动在福州举行,尤溪的“金红螺”红茶摘取了金奖桂冠,并有7只红茶获得银奖;尤溪成为参赛单位较大赢家。 那么,以绿茶、红茶“双骄”为代表的尤溪茶产业,是怎样在海西建设大潮中,走出一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? 承接历史厚泽 打造闽中茶叶县 尤溪宛如“绿色宝库,闽中明珠”,闪烁在福建省中部的绿水青山之中。这里地处戴云山、武夷山两大山脉之间,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和海洋性兼并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 18.9℃,年降雨量1400-1800mm,酸性岩红壤。 正因为上天的厚泽,让这里成为茶特别钟情的土地。尤溪产茶历史悠久,茶文化厚重而深远。据考证,尤溪县农民大面积种茶已有700多年历史。“饮罢方舟去,茶烟袅细香”,朱熹在《茶灶》中就有描绘尤溪斗茶品茗的诗句。可见,尤溪民间在宋朝或更早就已种茶、饮茶。 在醇厚历史茶香中,尤溪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对现代茶业的追求。作为我省十大产茶县之一,也是福建省重点扶持的15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,县委、县政府高度 重视茶产业发展,精心谋篇布局,科学推进茶业产业化,引导广大茶农、茶商将传统茶的种植与加工和现代先进种植与加工技术相结合,走出一条现代茶叶的良性发 展之路。目前,全县茶园总面积8.53万亩,其中绿茶6.7万亩、乌龙茶1.83万亩,均占三明市的三分之一。尤溪县是“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”、财 政部扶持的“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县”之一。 茶产业迈上快车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尤溪茶农曾经把自家产的绿茶,经过简单包装,送往杭州,参加一次茶博会。原先只是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念头,没想到,结果让他们大喜过望,尤溪绿茶居然每公斤卖到两千元。而此前,外地客商都是以数十元、甚至十多元的价格来收购的。 从此,尤溪茶农不仅对发展茶叶树立了信心,而且开始学习以现代农业理念谋划茶产业,告别了过去小打小闹种茶的历史。 近年来,尤溪县在“种、加、销、品、魂”五个方面都下足功夫,用心经营着现代茶产业这篇大文章。他们在政策资金上对茶产业给予相应扶持,县财政每年预算 100万元专项扶持;2008年以来,还争取到国家现代农业(茶叶)发展项目每年扶持400万元,用于良种基地建设、茶厂改造、品牌宣传促销、茶农培训和 茶叶新技术示范推广。 标准化种植、区域化布局、规模化经营,成为尤溪县近年来茶产业发展的关键词。他们注重规划先行,在海拔300-500 米地区建立无公害茶叶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,在500米以上地区建立绿色食品、有机茶生产基地。如今,台溪乡茶叶基地超过万亩,新阳、坂面、梅仙、联合、西 城等5个乡镇都超过5000亩。 突破瓶颈 尤溪茶正异军突起 品质、品牌、营销,曾经是尤溪茶的“弱项”,如今却成为这个县茶产业不断打开市场之门的“钥匙”。 提升茶叶品质成为这个县上上下下的共识。他们大力推广农业“五新”技术,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-5期、受训1000多人次。还对茶叶生产全过程实行质量 监管,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。去年6月在三明市率先成立县级茶叶综合试验推广站;2006年至2009年农业部对坂面、台溪、新阳等乡镇的40个产品进行抽 检,检测结果全部达到国家无公害食品茶叶质量标准。目前,全县拥有绿色和有机茶基地4200亩、无公害基地65000亩。 品牌是产品进入市 场的通行证。尤溪县按照“政府扶持,企业运作,相对集中,分户经营”的运作模式,主攻名优茶生产,逐步形成“山上建基地、山下建工厂、山外拓市场、产供销 一条龙、农工贸一体化”的品牌经营格局。如今,这个县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、市级龙头企业3家、专业合作社2家,通过有机、绿色、无公害认证的企业11家、 产品15个,注册茶叶商标10家,茶叶从业人员涉及13个乡镇、150个村、1.5万户5万多人。 2006年以来,尤溪县连续举办五届茶叶鉴评会,聘请省、市专家评审,评出金银铜奖;并通过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茶事活动,打响尤溪茶品牌,提高尤溪茶知名度。 在省市历次名优茶评比中,尤溪茶产品多次获奖,去年选送20个茶样有17个获得全省春季名优茶鉴评会优质茶以上奖项,其中“七香一品白”绿茶获得绿茶名茶金奖。 如今,尤溪县初步建成了以绿茶、红茶为代表的闽中较大的名优茶基地。去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8283吨,总产值1.87亿元;其中,名优茶产量5928吨,产值1.55亿元,跨入福建省名优茶生产大县行列。